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

在盛夏時節,體驗下雪了的酣暢


坐在國家劇院裡,頭上時而落下點點晶亮的細雪,前方時而颳來狂暴的大風雪,更多時候,落在身上的是台上和台下淘氣的小丑和觀眾們互擲的紛紛雪片,這就是斯拉法的傳奇劇碼:「下雪了」。

斯拉法原名為Вяче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Полунин(Vyacheslav Ivanovich Polunin),出生於1950年。即使下雪了已經是第三度來台演出,在替斯拉法擔任越洋訪問翻譯之前,我並沒有聽過這位大師的名字。訪問之前,YW告訴我,維基百科上提到他曾經因為發音不標準,因此沒能如願進入列寧格勒(現今聖彼得堡)戲劇學院就讀,訪問之前,我為此感到相當焦慮,原本就擔心透過電話會因為通話品質影響而聽不清楚對方談話內容,如果加上受訪人發音不清楚,要翻譯對談更是一大挑戰。第一通電話是斯拉法的妻子接的,她很有禮貌地請我過5分鐘後再撥過去,第二通則是斯拉法本人接起電話。已經58歲的斯拉法在電話中聽起來相當年輕,聲音很有厚度,飽含充沛精力,傾聽問題相當有耐心、專注,回答也很切題,絲毫不會漫無邊際,而且,他的發音非常、非常標準(真不知道戲劇學院的標準是如何地嚴格?)。最重要的是,即使斯拉法已經是世界知名的丑劇大師,但是,從談話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相當平易近人,還不忘提到對亞洲國家熱情觀眾的深切印象。

下雪了自1993年開始世界巡迴演出至今已經15年了,主題也從單人個性中的兩面擴展到一群特殊的人群,但是可以看得出來,黃、綠兩位小丑表現的雙面個性主題仍然是主軸。劇中人物跟觀眾的互動其實是表演中最令人感動又喜愛的部分。整場下來,孩童開心的咯咯聲和大人的哈哈笑聲不絕於耳,小丑們不時帶來的意外也讓觀眾驚叫連連,至於是甚麼驚喜,就請自行蒞臨現場體驗囉(或許各位看過演出的影片片段,但是身歷其境的感受絕對不同!)

終場時,台上的小丑們靜靜地望著台下歡樂嬉鬧的群眾,YW問我:「他們一定要看起來這麼悲傷嗎?」我原以為,他們的沈默與憂傷神情,是為了提醒沈醉在嘻鬧中的我們要把握每個歡樂的時刻,但是在家裡回味演出時,我忽然醒悟,原來台上神情憂戚的主角們其實就是我們自己,是我們的另一面,他們是在跟人人內心的自我進行沈默的交談,世界是各種幸與不幸事件的組合,有如人生是由歡樂與哀傷堆砌而成的。觀眾手上拍的球,或許代表夢想。大夢想,需要眾人合力完成;小夢想,可以自行控制。當然,夢想的大小端視每人的標準而定。我希望,我能自由駕馭自己的夢想,就像隨意把玩小球的小丑一樣,而不會成為被禁錮在大球中的小丑,被夢想圍困、牽絆。

走出劇院,外頭已不再炎熱。深吸一口夜晚芳香的空氣,感謝斯拉法為我們在盛暑時分帶來的清涼!

後記:

1. 斯拉法訪問內容請詳見「表演藝術雜誌187期/2008年7月號」。

2. 下雪了在台北和台中分別還有4場及5場演出,有興趣的人別錯過了!(購票網址:http://www.ntch.edu.tw/)建議坐在1樓,可以更充分享受到台上、台下互動的樂趣。
3. 當黃色小丑在講電話時,胡言亂語中可以聽到Асисяй(Asisjaj/阿西夏依)這個字,這是斯拉法於1980至1981年的跨年電視節目中演出時發出的音,斯拉法因這個角色而一夕成名,從此觀眾便以Асисяй稱呼這位他們熱愛的小丑。

4. 坐在A排的Eric很幸運地成為第1位與主角進行互動的觀眾。Eric後來跟我們說:「當他伸手請我拉他一把時,我沒有伸出手,因為想說我們沒有事先cue過,我怕伸手反而壞了他的梗。一直到他第二次要求,我才伸出手。」真是典型的Eric式幽默啊!

5. 進捷運站時,一路上見到片片紙雪花。到家後打開袋子,發現許多雪花躲在袋子裡一起偷渡回來了,想必多數是YW的女兒在歡鬧中灑下的。這些小雪花成了歡樂夜晚開心的註腳。^^

圖片來源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mage:Polunin.jpg

©醉俄深重-Tata 2008/07/12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