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還記得自己聽西洋音樂的入門歌是Europe的TheFinal Countdown以及Shaking Steven的Because I Love You。不可避免地,入門歌往往像作家的第一部作品,總是容易被推到記憶的角落,或許久久重溫一次,或許就這樣塵封在心底。(我始終沒忘記這兩首歌,只是已經許久許久不曾刻意聆聽了。)
高中時,帶領我看余光雜誌的同學最愛的是A-ha,硬是逼我把每一捲A-ha的專輯錄音帶都買了下來,但是除了Take on me跟他們後來翻唱的老歌Crying in the rain之外,任憑我如何搜索枯腸,也想不起他們其他的歌曲...他們的樂風,與我的心靈就是很難調到同一個頻道...
我還記得,在一個空氣清新、微風輕拂的清晨,我正前往搭公車的路上,自身後掠過的年輕人摩托車上的音響大聲地播放著The warrant的Heaven。主唱那真情款款的歌聲在機車早已遠離後仍迴盪在四周。就這樣,一個美麗早晨與靈動樂音的巧遇,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。
前幾天,在電視上看見販售一套大約名為經典西洋歌曲之類音樂合輯的廣告,我驚覺裡頭一半以上的歌曲都是自己年少時代(當然,許多也是至今仍然)鍾愛的歌曲。就這樣,一個看似提供收集感動機會,實際上是純粹不過的商業性行為,讓我沉吟起是否已到人生瞻望轉向的時刻。以往看人生以出生為基點,扳指頭細數自己活在世上的年頭;而今青春偶像都已跨入了經典,當是時候轉頭面向不可知的終點,問問自己到底想要追求的是什麼(只不過死亡這基準點與出生無法相比,因為人人知道自己的出生點,卻無法預知自己何時會嚥下最後一口氣)。
寫這些不是喪氣話,只是一時有感。不過,歲月流逝還是有好處的,以前必須為了一首歌買一整張專輯,現在呢,好心的商人們幫我們把好歌都收集在一起了。儘管每人肯定能在合輯曲目之外列出心中的一大串遺珠,但是,既然殘缺也是構成人生美麗圖像的一部分,我們實在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